笔下文学 > 盲帝 > 3.复爵

3.复爵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ixia.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拜见皇后,明面上各皇子皇孙都是那么回事,在偏厅见的,是晨昏定省的定制,皇后坐在上方,依着礼制问些近来可好之类的场面话,各皇子公主也依礼答了,没有要事便可退下。而在暖阁接见,大抵就是更为亲近一层的,像那大皇子,二公主和尚在襁褓的七皇子之类,多是说些体己的话,然而那是什么样的一个场面,赵璟煊也是不得而知的。

    这回他如同前十几年一样,被引到凤仪宫正殿的偏厅“见”着了皇后。即使不是亲生母亲,往常这地方他也没有少来过,只因皇贵妃的嘱咐,命他有事无事都多来凤仪宫走走。但这等情景下,饶是已经死过一回,赵璟煊也不知应当以怎样的表情来面对端坐在主位之上的女子,是以又开始庆幸自己目不能视,不必费心掩饰了。

    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前他并不很清楚,即使在事发之后,得见她辅助大皇子的雷霆手段,也只堪堪窥见冰山一角。不过想来,大皇子自小养在皇后膝下,只看大皇子是什么样的人,皇后又是怎样的性格,便也能知晓一二了。

    由此又思及已逝的皇贵妃,赵璟煊嘴上应答着皇后,心下也不由自主地叹息。只因皇贵妃做了什么,要做什么,从前的他也是略有了解的。听闻皇上不杀之令后,他思虑着皇上大概也是因着这事件中三皇子并未过多参与而放他一马,但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即使从不插手皇贵妃与外祖的计划,他也不是全然不知情。

    然而现在再想着这些事情,也都是没有用处多余的思虑了。皇后在上面说着,“过往之事,皇上不追究,本宫也不会强抓着不放”,“只希望你能好生将养,兄弟之情最是血浓于水的,往后大皇子还要仰仗诸位兄弟襄助”之类的话,一番恩威并施,就是让他心中再不情愿也要答应了。

    也没有什么不情愿的,即便皇贵妃仍在世,见识过大皇子的能力和皇后母族的实力之后,他也对那个位置再生不出什么向往;更何况如今身后倚仗不在,自身又不能视物,对于这个牢笼一样的地方,他已是再也不想涉足了。

    -

    从皇后那里回来,后脚跟皇后便又派人送了东西来,赵璟煊让春桃清点了,就让她一并送到库房去,只留下先前皇后送来的两百两纹银,其他都不可擅动。

    春桃应后默默收拾停当,见其他三个姐妹都不甚明白其意,便捡简短的话解释与他们听了,就是“皇后送来这些东西,本就没有让殿下用的意思”,“殿下现下的情况,正是万念俱灰无心杂物的时候,若得了赏赐便大肆行动,又教人如何相信殿下没有其他的念想”之类,听得三个小姑娘不住点头,之后便掰着手指道:“两百两银子在京城,吃穿用度加起来,半年都嫌紧巴巴的,现下府中并无进项,这银子用完了,又该怎么办?”

    “你倒是真以为殿下需靠这两百两银子过上半年不成?”

    “……”秋菊一愣,“这是怎么说?”

    “你且看着吧,王……殿下定是有殿下的打算的。”春桃站在三人中间,信心满满地分析道。

    -

    然而于赵璟煊而言,他并未如春桃想象一般考虑良多。将皇后所赐封进库房,春桃所说原因只是其一,其外便是还未到需要动用这些东西的时候。

    皇后送来的都是宫廷仪制外的物件,赵璟煊想了想,便知是安国公府的手笔,他如今的情况,不需应酬和交际,闭门不出,两百两银子足以支撑许多时日;而章太医如今专门为他治眼,除去宫里来的宦官的打赏外,其他一应费用,俱是不许他来操心的。

    现下他倚在窗下,听着春桃对于他的想法的种种“分析”,饶是自觉自己相较从前更为深思熟虑了些,也不由得感到汗颜。

    这丫头到底是把他想得过于厉害了些,若是换成大皇子这样的人陷入此种境地,倒是衬得上这样

    的揣测。

    -

    日子如同流水一般淌走,转眼便过了半月。赵璟煊的死而未死对于朝堂上下大大小小的官员来说,仿佛渐暖的春日午后所做的一个梦,一觉醒来便忘到了脑后。

    赵璟煊自身对于这样的景况倒是没有太多的想法。上头似乎故意将这个未死成的皇子给忽略了过去,即便重得皇子身份,他一应该有的依仗也不见恢复,是以府中无人,他却乐得清闲,于是整天窝在府中,在侍女们的帮助下重“读”论语,半月下来,也有不少新的体会。

    如果硬要说这半月之中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那便是章太医奉皇帝之命住在了赵璟煊府上,日复一日,例行检查和诊断。

    章太医这人,初见之时只觉此人不急不慢语调平稳,不是难相与的人物,然而相处日久,便能觉出此人的古怪来。光是这十五日之中,春夏秋冬四个丫头便被这章太医使唤了无数次,所要求的,却是掏蚂蚁窝、投鸟蛋之类稀奇古怪的事务。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蚂蚁窝和鸟窝,却是某一片瓜田里某跟瓜藤下某几颗石子儿遮掩下的,同京郊某片树林某课树上某一枝树杈上的不可。

    春夏秋冬四人虽说在府中内务方面得力,但毕竟身为女子,回回出门驾车总是不甚方便。章太医的要求也无法回绝,因此府中除新添了做饭婆子之外,赵璟煊又在某次吴顺为章太医送药材时,托他同冬梅一同出去,花钱买了一对逃难卖身的夫妻。汉子虽看起来文文弱弱,但用作车夫也可使得,至于女人便打发在府中做些粗活杂务,卫生洒扫,便将四个丫头身上的重担分去了一半。此番种种安排下来,妥当是妥当了,这手上的银子,也缩水了近五成。

    这天赵璟煊午睡醒来,默默在心里盘算许久,才下定决心将原本预备着几月之后才动用的法子拿了出来,准备出去筹点钱。于是便叫来春桃,让她拿了纸和笔。

    但事情凑巧,这边赵璟煊正在心中思考着措辞,那边夏荷匆匆抱着衣裳就进来了。在赵璟煊这里,就听见房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而后便是夏荷略带惊慌的声音。

    “殿下,宫里降了旨,御前大总管姜全姜公公现下在正厅候着呢!”

    -

    此日清晨,早朝之上。

    四月十九,本旬的最后一次早朝,皇城稳定四方皆安,庞大的国家机器如同往常一般运转自如,众大臣都做着打个过场的准备,眼睛盯着牙笏,心里想的是下朝之后衙门点个卯,再做其他安排。

    然而就如同说好的一般,例行汇报之后,接连五人出列,皆言有要事上奏。于是一瞬之间,众臣打瞌睡的走神的低声聊天的都抬起头来,把注意力放到了大殿正中站立的五人身上。

    五人身形不同神色各异,但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三皇子谋逆案。

    众人下意识抬眼去看皇帝,却见皇帝端坐上方,静静听着,神色不明。于是私下里各自交头接耳互换情报,只当最后一人话音一落,众臣就立马收了各自的细微的表情,低下头继续盯着牙笏,眼观鼻鼻观心去了。

    三皇子谋逆一案,似乎就发生在不久前,而实际上从此案开始清查到最终决断,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其中牵连甚广,绝非复杂二字可言。光是这前半年的时间,就只进行着一项动作,那便是朝廷势力的大清洗。

    四品以上的三皇子一脉官员全部落马,大皇子一脉老神在在,而没有站队的众臣,也都是心知肚明。这一系列动作,出自谁的手笔自是不言而喻,而皇上能够默许那人这么做,就足以表明皇上对于此事的态度。

    因此在那个时候,众臣胜券在握的有,事不关己的有,败局已定的也有,无需翻出多大的波浪,这个大清洗就在众臣的静默无言中悄然展开又悄然收尾。该贬的贬该降的降,一切早已成定局,便无需再做挣扎。

    而这一场预示着这个庞大帝国的继承人正式确认的事件,本应在罪臣三皇子赐死之后悄然落下帷幕。但后来的事情众人都清楚,消息刚传出来的时候,皇帝没有表示,大臣们也没有人甘愿去当这个探路石。但好在皇帝立刻就显露出态度,让诸多大臣在心中一喜的同时,也显出犹疑不定的神色来。

    皇上的意思,是要保下三皇子了。

    众大臣的心思又开始活络起来,却不防有些看不清楚的,便巴巴跑去向首辅大人请教。

    当今的首辅徐维良,身形清瘦,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样子。见有人来问,便也十分耐心地解答,从先帝的各项政策说道当朝诸多风物,末了好心地加上一句“皇上的心思,不可猜啊”便好好地遣人送了客。

    被送到门口的人晃着晕晕乎乎的脑袋,还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等一回到府上,便恍然大悟又是被首辅大人给绕了进去。

    为人臣子的,这么一点自然就透了。当今圣上不比先帝善于纳谏,却是个极为果决说一不二的君主。皇上认定的事情,哪怕大臣们写出雪花一般的奏折,言官御史们将唾沫说干,也是没办法改变的。而身为皇帝,尤其是如此强硬的皇帝,就是有无数种办法让人后悔他所做的所说的违背皇帝本身意志的话和事。

    因此上头有这么一个皇帝,做臣子的最好的范本,非当今首辅莫属了。

    首辅大人没出声,他们也没必要张开这张嘴。

    于是就像赵璟煊了解到的,朝中对于此事的言论便是几乎没有了。在大臣们看来,当下大局已定,皇帝要做什么,他们没必要上赶着触霉头的。

    此时在殿上的,低着头装聋作哑的大臣们,多数心中都是这个想法,是以当他们听见五人上奏的内容之时,便不约而同在心中叹气。

    想要保住这个位置,还是认清楚形势的好。

    有与其一关系好或是有些关联的大臣便不由暗自着急,有的甚至偷偷抹了汗,盯着对方的背影不住叹气,外头说一句,行列中的大臣就得揪心一回。

    “……《大楚律》有言:‘凡谋逆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三皇子一案如此决断便是皇上仁慈,然礼不可废,法不可不依,三皇子一事,请陛下三思……”

    吏部左侍郎杨学庸面容平静,说完之后就退到一边垂目不语。三皇子一事自然指的是皇上对于赵璟煊网开一面的事情,众人都知道他向来是个古板的性子,此时见他在这五人之中,便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况乎谋逆一事,关乎国体,陛下不可小觑啊……”

    礼部左侍郎倒是个慈眉善目的,平日里和和气气,极为守礼,现下这情况,看来也是让他着急不已。

    此二人奏后,鸿臚寺卿、大理寺右少卿附议,众人已经叹无可叹,就见国子监祭酒出列,躬身道:“……祀与戎,国之大事也,兵者,国之大事也,儒者,亦国之大事也。如今三皇子大逆未死,圣人之言,君子之道,家国之义恐为其所妨,天下士子,四方儒生恐为其所惑……”

    众臣听着国子监祭酒从圣人之言扯到兵家之语,从东扯到西,足足说了有一炷香的时间来论述皇上对于三皇子网开一面做法的不妥当之处,着实让众臣为他捏了一把汗。

    皇上十分有耐心,他虽已然拟好了腹案,但只要大臣不停,他便由着他们继续说去,至于如何处置,臣子们下场如何,事后再做决断。言官便压根就成了摆设,从如今并未有言官出言,便可窥见一斑。

    此番该上奏的都奏完了,皇帝沉默了许久,众臣不敢多言,只好站在下面装不存在;上奏的五人也神色各异,而吏部左侍郎杨学庸仍是八风不动的刻板表情,一眼望去,唯有国子监祭酒陈德茗可与之相较。

    “拟旨。”

    众臣盼了许久,终于盼得皇帝开口,说了一句多数人都想听到的话。众臣的心提了起来,只等着上方的君主下完这道旨意,让这案子彻底完结。

    姜全侍立在一边,只等着皇帝开口。

    “……三皇子谦微恭谨,复其英王之位。择日奏告太庙,礼仪从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