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红楼之庶女男当 > 53.第五十三回 名人效应的强大下

53.第五十三回 名人效应的强大下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

一秒记住【笔下文学 www.bixia.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欲修文绝窃者, 未料窃者猖獗, 盆友请耐心,柳暗终会有花明。

    原著中有这么两句: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 偏又于去岁死了。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 年方五岁。由此可见那个儿子活着已有四岁,而林黛玉五岁, 两个人必不是一母所出。

    而贾雨村正是在此时入了林府做先生。而后便有“堪堪又是一载的光景, 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 从时间上来看,林黛玉业已六岁, 但林黛玉也不是立刻就上京, 而是哀痛过伤,连日不成上学。

    这段时间按一个月来算,贾雨村便遇到了冷子兴,当时冷子兴有言:“贾琏已二十来往了,娶的王氏之内侄女, 已娶了两年。”算来贾琏起码比林黛玉大了十四左右, 而王熙凤此时也应在二九年华。

    再说贾宝玉生在四月二十六践花节,林黛玉则生在二月十二花朝节, 两人相差九个月左右,此时也该过了七岁了。接着说回贾雨村, 他在遇到冷子兴之后紧接着就遇到了张如圭, 而这个张如圭告知了贾雨村都中起复旧员的消息, 便要辞别林如海。

    而贾雨村辞别林海的时候,林海曾说贾家已经遣了人来接林黛玉,从贾敏去世报信再到遣人接林黛玉来算,时间流逝三个月足矣,上京的时间再一个月,贾家要服的丧期也不可能过去。

    贾母可是曾说,过了残冬再将林黛玉挪出去,那也意味着过了年林黛玉就该七周岁了,因为男女七岁不同席。哦,对了,古人过年的时间线可以拉长到二月初二,其实有些地方是二月初二过花朝节的,不过此处用二月十二。

    如此捋下来,贾敏是在夏秋之际病故,秋冬之际林黛玉便进了贾府,所以夏恒一直没理解贾母是怎么说出“我这些儿女,所疼着独有你母。”这样的话来着。

    当然,服丧这种东西还在心意,就是披麻戴孝也不敢说那人是真孝吧。现代社会的丧葬礼仪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老人没了请人来场劲歌热舞,这是生怕老人死得不清净吗?

    不过贾娴的身份再老太太和老爷太太那里毕竟是个晚辈,所以一点没耽搁大年初一的热闹,毕竟前面说过了这个日子它有点特殊,是在红楼里被一而再,再而三提起的有大造化的日子。

    文里曾说过元春的生辰便是大年初一,现在元春还没出现,不存在大造化的名头。在这里的大年初一乃是开国皇帝夏太宗的诞辰,而今年的大年初一正好是夏太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说到夏太宗,夏恒还是很佩服的,他真的是靠自己一步一步登上帝位的。他也是看过不少穿越小说的,一穿越就魅力值暴增,一抬手就是一群小弟,一笑就是一后宫老婆,一打仗就是战无不胜,这根本不现实好吧,穿越它对双商没有加持作用。

    当然那是穿越爽文,也没人去较真,看文就图个幻想成真。可夏太宗真是靠实力的,而且他也没从记载中找到夏太宗是穿越的蛛丝马迹。没有眼熟的诗词歌赋,虽没有一生一世一双人也没有后宫三千,也没有现代社会的一些平等公平的言论。

    夏太宗除了发妻也就是皇后,还有两个服侍的妾,不过事先言明了不要妾生子,并拒绝大臣们提出的选秀活动,还发了明旨于天下,为皇后之辛劳洋洋洒洒了几万字,都能装订成册了。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说下帝后的相识了。夏太宗本是前朝官宦之后,因为末帝听信谗言导致全族流放西北,当时太宗将将十六还未娶亲,定好的婚事也由此告吹,。

    之后的十年亦不曾娶亲,还差点丧生敌寇之手。而皇后身为边将之女对战场是再熟悉不过了,手下还有一队失去了父母兄弟子女的女兵,也就是这支队伍救了太宗,因此两人相识相知后成婚。

    此时的夏太宗也是而立之年,又几年末帝越发昏聩,终致各地揭竿而起,太宗就是其中一支,不过六年便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夏。民间还有传言说太宗定国号为夏,是因为皇后姓夏,是为了表达对皇后的爱重。

    没看到除了皇后生的孩子,其他两个妾连个女儿也没让生。还多次训斥那些让充盈后宫的大臣,屡教不改的就被皇帝赐了十几个妾,闹得阖家鸡犬不宁,之后就被皇帝以齐家不能给贬了官。

    把夏恒给乐的肚子疼,最让夏恒感慨的就是太宗对亲弟是个断袖的处理。说实在,别看现代社会标榜文明、先进、自由、平定,一旦遇到断袖这种事很少有人能心平气和接受的。

    而夏太宗竟然下旨为亲弟弟和妻弟两个赐婚了,虽然不少的人都私底下说皇帝这是为了防止皇亲国戚窃权,但是夏太宗毫不在意,还说此为少数人的天性,若真的同女子成婚非但不能结秦晋之好,反而多方痛苦。

    还说若有妻室发现丈夫为断袖者,和离不但可以带走嫁妆还可以带走儿女,可惜果决者甚少,毕竟自武皇后女子已经被压迫了千年,大多数女子还是愿意粉饰太平,反而觉得这样更好,反正男的又生不出孩子来,不影响孩子的继承。

    尤其是在皇帝封亲弟为忠顺王,并世袭罔替后,悄悄盛起了男风。帝后知道也无奈,毕竟如忠顺王一样敢娶男妻的是少数,世人对香火传承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

    再来说忠顺王的那个世袭罔替,可没少被人说太宗假惺惺,都断袖了还哪来的替。太宗听闻后立刻着手嗣子一事,不过愿者甚少,谁愿意顶个王位却是绝后的命。

    任谁也没想到最后站出来的是皇长子,说自己只会打仗不会治国,接替了忠顺王刚好,到时候让下任皇帝给他找个送终的就行,帝后虽说被儿子惊了一下,思考了一下也就同意了。

    只是没想到亲叔叔还在,皇长子却英年早逝,虽说国已立,但是边陲不宁,皇长子一心扑在战场上,积劳成疾又旧疾复发,这才撒手人寰。帝后自是悲恸,就是忠顺王夫夫两个也大病了一场,也相继亡故。

    而太宗为了弟弟和儿子有摔盆的孝子贤孙,便征求了次子的意思将次孙过继了。待太宗驾崩,惠祖继任时,忠顺王都第三代了,可惜惠祖过继出去的二儿子长大后没有娶妻,养了一堆的小妾,却不敢生子,只能纵情声色导致早亡。

    其实惠祖的二儿子确实懦弱了些,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得知,忠顺王是不准生子的,所以才把自己憋屈死了,也是因为他的逝去在,众人才认为忠顺王只能过继嗣子来继承,成了专坑皇子的王位。

    而惠祖因为哥哥英年早逝,成了铁板钉钉的下任皇帝,所以在性格上有些一言难尽。让夏恒来说就是有些汤姆苏,所以太宗才会给儿子选了个强势的王妃,所以说太宗的胸襟很让人佩服,他根本不怕王妃身份变了后来个垂帘听政。

    因此王妃对帝后那叫一个孺慕,就是许久不曾开怀,不过婚姻就是一物降一物,惠祖倒是一点没在意,还是王妃选了四个好生养的,因此惠祖登基为帝总算有儿子充场面了。

    虽说惠祖不如□□专情,但是对充盈后宫也是秉着无所谓的态度,他可是听爹娘话的好宝宝,知道自己性格会被人利用,也就守着皇后和四个妃子过日子,其中一个虽然没有生育,但皇后也没打压,一同封了妃。

    前面说过惠祖过继的二儿子抑郁而亡,惠祖也暂时歇了过继的心,剩下的两个儿子就开始了内耗,都想着把对方过继到忠顺王府里,连带着两个妃子都斗成了乌鸡眼。

    而争斗总会分出个胜负来,所以惠祖就剩下义忠亲王一个儿子了。而义忠亲王长到十五岁,忽然皇后就生了嫡子,也就是当今圣上,这个心理落差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宫变。

    让一个认定自己是皇帝的人忽然被截了胡,谁受得了,也就是惠祖的性格给了义忠亲王的误导,惠祖可没因为另一个儿子的死亡怪罪过义忠亲王,就是那个妃子也只是冷了起来。

    所以义忠亲王还想过要是嫡子昏庸无能,他还是有机会的,没想到皇后不愧是太宗亲自选的,生个儿子也是聪慧异常。于是义忠亲王就开始暗中培植势力,想着待羽翼壮大就逼宫,还幻想过要是惠祖传位,他就解散依附的党羽。

    可惜不是任何人都像惠祖这样汤姆苏的,为了从龙之功,底下的人可没少撺掇义忠亲王,尤其是惠祖宣布在当今的及冠礼上册封太子时,才会导致义忠亲王的孤注一掷。

    结果自是不必多言,被囚禁于府的义忠亲王自焚了,当今圣上也失去了父皇和母后,就剩了一个现在的忠顺王,而今圣上已在位近二十年了,要不是家里出了丧事,说不定国公府还会被召进宫祭拜呢!

    不过对于夏恒来说祭拜太宗是轮不到他的,也就老太太和贾代善能有这个资格,所以太太暗示贾娴死的不是时候的话他就不予置评了。

    对此,夏恒除了震惊就是痛恨,说什么真爱,说什么原配已经配不上人丈夫了。他呸,在人丈夫飞黄腾达之前怎么不说真爱了,看到的还不是口袋里那俩钱吗?